首页>资讯动态>详情页

【线上小课堂】萍乡博物馆线上“历史小课堂”——清明时节知多少

发布时间:Apr 2, 2022 | 作者:


关于清明,人们大都知道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同时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即农历三月初,换算成新历,约在4月4日或5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以及“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白居易《寒食江畔》诗说:“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清明到来,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了清明时节,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在古人心中,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二候田鼠化为鹌”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可见,春日里的草长莺飞之景象,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变化。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在风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涤,有了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和对粉尘的吸收,美丽的彩虹才可能出现在雨后的天空。







清明·习俗





扫墓

每年清明,人们都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春

古时称为探春、寻春等,现在也叫春游。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清明节春暖花开,放风筝是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过去,有的人在风筝高高飞起后会把线剪掉,让风筝无拘无束地飞走,以这种方式期望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荡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插柳

我国民间,有清明节插柳的习俗。主要方式有两种:将柳条做成圈戴在头上,或者把柳条直接插在房前屋后,用来辟邪。



吃青团

部分地区清明节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又叫清明饼、艾团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揉成团,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