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专辑——“博物馆的力量”】第四期:儒家文化的传承
发布时间:May 30, 2022 | 作者:
前 言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被许多人视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也让我们看到每段历史、每件文物背后,都彰显着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延续的历史进程;博物馆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不仅可以让一个城市彰显它的文化厚度和内涵深度,扩大它的文化影响力,而且还可以在继承传统、增强底气、赢得尊重的同时,培育出应对挑战、砥砺前行、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心和信念,这其实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博物馆的力量”。
萍乡博物馆为庆祝“5.18国际博物馆日”,策划了一系列线上和线下活动,其中线上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专辑——“博物馆的力量”共分为8期,让观众通过博物馆视角了解萍乡本土的自然、历史、人文及民俗文化,了解萍乡博物馆作为独特的社会教育平台发挥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了解萍乡博物馆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传播“小城大爱”志愿精神的各种举措等等,全面感受“萍乡博物馆的力量”——文化传播的力量、社教活动的力量、志愿服务的力量。
“博物馆的力量”第四期:
儒家文化的传承

进入孔庙的第二道大门是大成门,又称仪门,礼仪之门,是通向大成殿的正门,门上饰有72颗短圆柱形门钉及两个狮面铺首衔环。“大成”二字来自孟子对孔子的敬仰之词,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意思是说,孔子是集合历代先贤的智慧、学说于一身而大有所成的大圣人。两边门上共有72颗门钉,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又称72贤。
(大门上的门拉手,在古代建筑中被称为铺首衔环,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建筑门饰)
大成门左右两间分别为名宦祠、乡贤祠。名宦祠,是为纪念、奉祀历代任职于萍乡以及本省、本州,勤政爱民,有德业的各级官员而设的专祠。乡贤祠,是祭祀本籍德行才学卓著,为地方所推重者的祠堂。
进入大成门后,两侧分别是东、西两庑,是两间结构相同、对称的厢房。里面奉祀了72位古代先贤,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享孔庙附祭的第三等。
走出厢房,拾级而上,两阶中间有石雕蟠龙神道阶。石雕蟠龙俗称“蟠龙朝圣”。大成殿前的月台,是古时祭祀孔子时的表演佾舞的地点,走过月台后到达孔庙的主殿——大成殿。
大成殿的西侧为附属建筑明伦堂和训导斋。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过去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朱熹就曾在这里讲过学。至少从宋代开始,孔庙、书院、太学、学宫便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学。对庙学合一的中国古代来说,各地的孔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官办学校。当地的学子大多数都会在其中学习。而明伦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课堂。士人们希望通过学习参加科举考试登上朝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明伦堂的正前方为训导斋,“训导”二字意为教诲开导,教育学名词。“训导”二字意为教诲开导,教育学名词。在清朝训导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自2014年起,萍乡市委市政府政府出资打造以孔庙为文化中心的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将孔庙修缮纳入整体规划中。2019-2020年,对孔庙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美化了孔庙周边环境,并在棂星门前修建儒林广场;2021年-2022年,对萍乡孔庙各建筑室内进行复原陈展项目,恢复清代祭孔礼制、丰富各个建筑的展陈内容,并打造配套的儒学发展史展览,恢复了孔庙的祭祀功能,突出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