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喜相逢”
人山人海的风景又回来了!
景区排队、吃饭排队、打车排队......
网友笑称:
这两天跟排队杠上了

这两天
景区、商场、高速、车站
全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熟悉的场面回来了

国庆假期期间,
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红色旅游在这里成为时尚。

▲近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迎来了不少外地游客,他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


▲在纪念馆内,大家参观了烈士遗物,了解了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革命先辈在安源革命斗争的故事。

▲林师傅来自新余市,正在了解安源煤矿发展史的他跟大家激动地讲起了他年轻时候到这里参观的故事。
林师傅:
以前小时候,我在安源老矿区进过矿洞,非常怀念,很有触动,如今萍乡建设得特别好。
为了让游客们对这次国庆假期期间,
在纪念馆留下美好回忆,
纪念馆工作人员还组织游客唱红歌,
悠扬、清脆的歌声飘荡在场馆内外,
不断吸引游客加入合唱。


▲唐女士是来自湖南省株洲市,她和丈夫、孩子也加入到了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中,热烈的氛围,这让她意犹未尽。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副馆长 黄洋:
国庆假期,我们开展红歌唱响安源。观众可以加入到我们唱红歌中,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我们伟大的母亲祖国庆生。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不仅恢复了往日的人气,
还得到了人民日报的深度聚焦!
↓↓↓
10月4日,
人民日报刊发文章
《在安源,走过百年矿道》
向全国推介萍乡安源

▲人民日报2020年10月4日刊发:在安源,走过百年矿道(工业旅游)
全文如下: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04日第 6 版)“呜——”汽笛长鸣,隆隆机声闯进耳鼓,小小火车钻出巷道,守候多时的游客旋即按下快门,定格光影。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始建于1898年,采掘出煤至今。这里,诞生了我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走出了10余位开国将军。悠悠萍水河,巍巍安源山,百年总平巷,吞吐不息的矿车往返穿梭,锈迹斑驳的铁轨纵横交错,历史与未来在此相汇。2017年,安源煤矿被列入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总投资30亿元、囊括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源路矿旅游景区随之启动建设。工业+旅游,为百年安源开辟动力新源。
头戴一顶藤编矿帽,手拎一盏煤油马灯,循着微光,沿狭窄逼仄的矿道探步前行,恍若置身井下,这里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打造的模拟矿井体验区。侧耳倾听,水流滴答落入岩缝,金石撞击叮当作响,甚至连矿工的粗重喘息都十分清晰……有如“声”临其境。“这声音,源自百米深井。”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资料征集研究室主任黄领说,体验区中循环播放的10余个声音片段均在矿井中实地录制,由上百件原始素材剪辑合成,高度还原了矿工采掘作业的真实场景,是条沉浸式体验的热门小道。安源,中国第一个使用电车运输、第一个采用锅炉发电、第一个兴办银行的煤矿,如何让这些抽象的“第一”转化成观众心中的具象感知?出身矿工家庭的黄领念兹在兹。坐拥61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藏品颇丰。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多数文物却只能静静躺在玻璃橱窗中,“浅尝辄止”的观众甚至来不及停下脚步,便转身走向下一件藏品。“掘进的岩尖、挥舞的铁锤、转动的齿轮……这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标志,浸满了父辈们的汗水,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黄领说,文物活起来,观众才能走进去。2019年,纪念馆启动改造,交互式全息投影、红外线智能感应、3D成像等技术被相继引入,情境化、立体化、数字化呈现文物。电子屏前,指尖轻触,马达飞旋、锅炉蒸腾、车轮疾驰……这些曾经力负千钧的大物件又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活化”战略牵引下,文物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与消费结合,既“走新”,更“走心”。纪念馆文创商店,黑黢黢的煤矸石布满展柜,走近一瞧,方寸间雕琢着惟妙惟肖的花鸟人物;老式的煤油马灯也被赋予斑斓色彩,复古的造型与粉红、亮黄、嫩绿等多元配色,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混搭风,令游客在创意中邂逅那段铁与火的峥嵘岁月。铁水奔流,火花四溅,锅炉轰鸣,热浪蒸腾,一条红“龙”跃出轧机,行进在急速旋转的辊道上。这里是方大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长408米的参观通道横跨作业区上空,被誉为最“硬核”的旅游线路。向下看去,通体透红的钢坯川流不息,金丝般耀眼的线材鱼贯而出,游客与炼钢铸铁重器零距离接触,全景式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产线变观光线,不少人眼中“八竿子打不着”的钢厂和景区悄然融合。搭乘新能源观光车,在绿意葱茏的厂区中穿梭,厂在林中,景在厂中,仿佛置身一幅水墨丹青。年产钢近600万吨,安源钢铁是江西省最早建成的钢铁企业,也曾遍布着斑驳的厂房、锈蚀的钢梁、黢黑的矸石。2018年,安源钢铁投资1.2亿元打造生态森林旅游工厂,植树近万株,铺种草皮约15万平方米,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相继实施。一座占地面积约8800平方米的生态园落户厂区,羊驼、孔雀、梅花鹿等珍稀动物纷纷入住,成为老钢厂的新主人。
“瞧!这马儿长得多好啊。”46岁的饲养员龙辉轻拂骏马鬃毛。21岁入厂,与钢筋打了几十年交道,龙辉去年转岗到了生态园。聊起往昔,他记忆犹新:改造前尘土飞扬、矸石遍地,空气中弥漫着焦油味,过路的市民宁可绕远也要躲着走。如今钢厂成景区,节假日游人如织,还有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工业旅游是活生生的立体广告,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据方大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环保部部长温菲介绍,厂区内建起了集展示、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游客中心和素质拓展基地,工业旅游“接二连三”,实现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无缝衔接。大冶的铁矿,萍乡的煤炭,滚滚汇入汉阳铁厂的高炉中,铸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钢铁脊梁,这就是彪炳史册的汉冶萍公司——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汉冶萍公司的主要燃料供应地,安源具有与生俱来的融合基因。”安源旅游景区管委会主任易燕萍说,萍乡市始终遵循融合发展思路,与汉冶萍旅游沿线地区签订了《“武汉—黄石—萍乡(安源)”三地工业遗产旅游合作协议》,联合编制了“重走汉冶萍”跨省精品工业遗产旅游线路,两省三地广泛联动,携手开拓客源市场,工业旅游在共鸣中实现共赢。对游客而言,走出展馆、走出车间、走向远方,则意味着欣赏更多风景、收获多重体验。步入萍乡市安源区青山村,青山隐隐,草木葱葱,飞檐斗拱,白墙黛瓦,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医药康养小镇掩映在绿树林荫中。但谁能想到,这里几年前还曾千疮百孔。开采长达41年,位于青山村的焦宝煤矿2012年停产后陷入一片荒芜。萍乡市投入5亿元开展生态修复,建起了占地面积达4500亩的中医药康养小镇,成为安源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昔日满天灰,而今花草香。掘了半辈子煤的“炭古佬”杨治亮变身园林工。栽芍药,种白芨,每月工资4000多元,钱不算少活不累,更令杨治亮感慨的是:“如今的青山村终于名副其实了。”废矿坑变景点,养生小镇客厅、康养游步漫道、中草药种植园相继建成,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更丰富了游客的多元消费选择。走过百年矿道,走出炼钢车间,来中医药康养小镇一游,有如移步换景。“工业与旅游,正在从相加走向相融。”易燕萍说,萍乡市以修复工业遗址为契机,深挖旅游富矿,整合优势资源,生态游、乡村游人气渐旺,与传统工业旅游项目差异化发展又互为补充。线路叠加,业态相融,行业烙印鲜明的工业旅游正日趋多元,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助力萍乡由“工业生产城市”向“创意生活城市”转型,为百年安源开辟了发展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