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月活动特辑——馆藏珍宝我守护】第3期: 西汉见日之光铭铜镜
发布时间:Nov 3, 2020 | 作者:
2020年5月18日的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萍乡博物馆特邀请社会各行各业代表人士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普通民众,共同参与“馆藏珍宝我守护”活动。旨在通过活动提高民众对文物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物,号召社会民众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的同时更需兼传承与守护的责任。活动通过我馆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和新浪微博同时发布,关注度极高。随后被大江网转载,阅读量达36000余次,萍乡发布等多家公众号也相继转载,阅读量达5000余次。今天,我们继续推出第三期。
馆藏珍宝守护人(三):陈亚立 高级美容师、美容讲师
铜镜,古人称之为“鉴”或“照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容、梳妆用具。铜镜由镜面、镜背组成。镜面光亮,用于照容,镜背多装饰文字、纹样,极少光素。铜镜从材质上可分为青铜、红铜、黄铜质地;形制上可分为圆形、方形、钟形等。
纵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自4000年前出现铜镜后,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流行(春秋战国)、鼎盛(汉代)、中衰(三国、魏、晋、南北朝)、繁荣(隋唐)、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各具特色,而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其中最具开创性的是西汉晚期可以“透光”的日光镜。日光镜又名“透光”镜,是以铜、锡、铅合金制成。当镜面有外来光照射时,镜背上的纹饰和镜身周围的铭文,可以很好地反射在墙面上或者其它地方,这是汉代铸镜工艺的一大成就,它的出现为汉代铜镜带来眩目的光彩。
那么,西汉日光镜为什么能透光呢?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交通大学盛宗毅教授等科研工作者与文物工作者合作研究,破解了日光镜能“透光”的两个关键所在:一是铜镜在铸造过程中冷却凝固的工艺,即铜镜在迅速冷却时,镜背的花纹图案在凝固收缩中,纹饰的凹凸会使镜面产生与镜背相对应的轻微起伏;另一个是研磨抛光的工艺,镜面在研磨抛光中又产生新的弹性变形,进一步增添了镜面的起伏。当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所谓“透光”的效应。